首页>>资讯中心>> 正文
谈女性主义和女性视角
来源:壹点网 2021-08-23 08:57:33
在看完《麦收》和《生于妓院》之后,我对于他们涉及到的话题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想要先谈一谈我眼中的艺术和女主义。在19世纪初20世纪末的权运动后,已经相继有一百多个国家法律上承认了男女等,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应当是女主义,其实就是女应当和男一样,拥有做出独立决定的权利和勇气。我第一次接触女主义的思想是通过洪晃老师的演讲,演讲题目是“女权主义给中国男人带来的红利”,看完后可以说是给了我更多看世界的新观点。这篇演讲大致说的就是女权主义呼吁女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而不再是男的附属品,首先是从法律解放到思想解放(解放),再到成为真正的独立,做到思想和经济各方面的独立。洪晃老师提出的观点就是只有通过拥有这样的思想,才可以把中国男人从传统田园女中解放出来,不再被无理的天价彩礼等等被束缚,同样也是对女的一种彻底的改变。

再一次了解到女权主义是在几年前,那时候有一个热点话题叫做“ME TOO运动”,就是鼓励遭遇侵犯的人站出来共同去反抗。随着电影电视事业的进步,题材不断的扩展,女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电影,纪录片等等也逐渐走向的人们的视野,像我们熟知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样的影视作品,就是很好的女权主义题材作品,它们呼吁提高女的权利和地位。而我们今天谈的女主义也有很多优秀作品,比如《钢琴课》,它是与《霸王别姬》一起提名1993年戛纳电影节的影片,说的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女人爱达将自己的情绪完全诉诸在一架钢琴上的故事,这部影片并不注重于叙事,而是通过大量的空镜头,展现出一个女人因为丈夫的不解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反衬出她孤独无助的内心,反映一个偏执的女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不解以及她独自对抗社会冷眼的孤独。影片更展现了一种女的渴求,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表现出对的想法,就会被冠以“淫荡”“不知羞耻”的头冠,而这部影片就是展现出了对女思想的关怀。

《麦收》与《生于妓院》的观感对比给我带来的一些对于艺术中表达出来的现实生活思考。首先,来说《麦收》,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在北京高碑店地区的地下工作者牛洪苗的故事,她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姑娘,没有好的学历和技能,没有办法在北京这座城市找到体面的工作,但为了高额的医药费,她选择了出卖自己的身体。这部纪录片给观众展现出了一种真实的地下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混乱的房间,日复一日庸的生活,真实的影像记录给了观众切实的视觉体验,深入了解到了地下工作者的日常。说实话,我在刚接触这部影片时,我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导演过于猎奇的展现出来了几位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甚至给以人一种粗俗的感觉。但事实上我们仔细的去思考,她们也只是刚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只是被生活压迫,走投无路。摘下工作者的头衔,她们与常的青春女孩也无异,更何况她们也有自己的感情,就像是影片中的“格格”,在朋友的眼中她的格甚至有些泼辣,但是当她遇到了她喜欢的人,她也会展现出少女的那份恋爱中的娇羞。我们知道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交易违法行为,而导演却偏偏拍摄这部纪录片,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他眼中的女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女主义电影,它撇去了华美的外衣,唯美的画面,精心设计的台词,它就是用最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当我深入去思考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想到的其实并不是最单纯的“工作”这个所拍摄出的表象,我想到了一个在当今中国依然存在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偏远地区的农村里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的话题,从古时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如今的排斥所谓的“女博士”和所谓的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最终还是要嫁人的这样的话。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中还是存在根深蒂固无法改变的男主导世界的观念。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女也是可以独立撑起一片天的,像居里夫人这样的人,就是证明了女也可以做出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事实上女的教育水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因为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试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培育出的孩子,会有多大的区别。所以,我认为《麦收》其实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醒了我们是否应该重视女教育问题,如果片中的那些女孩子拥有养活自己的知识,又怎么会想到去从事工作。

再来谈一谈《生于妓院》,这部纪录片又叫做《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讲述的是一位摄影师深入印度红灯区,让红灯区中出生的孩子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真实的事件的故事。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心疼片中的那些孩子,从小出生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一些女孩子甚至长到十一二岁就要被迫去卖身,成为雏妓。试想一下,在中国十一二岁的女孩子正是最可爱的年纪,正在读着小学,在明亮的学堂中从书中汲取知识。不可否认,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样的一群人去记录他们的生活,甚至帮助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能够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去学校读书。但是他们也只是印度红灯区出生的孩子的一个缩影,他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他们接受着来自社会对他们的恶意,看不到出头之日。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奴隶,一入奴籍,世代为奴,陷入死循环之中,无奈而又可悲。纪录片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出了红灯区混乱而又肮脏的环境,到处堆着垃圾流着污水,不难想象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身心必然会遭受到伤害,然而有些孩子依然充满着孩子的那份童真与积极向上,他们跟着记录者们学着摄影的知识,创作着自己的作品,甚至有机会参加世界级的活动。这是他们不向命运屈服的证明。但是还是有一些向无法改变的命运低了头,比如那个已经被迫去卖身的女孩子,虽然她接受了知识的熏陶,成为了纪录片的女主角,拥有了可以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她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红灯区,甚至成为了头牌,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没有选择逃出去。

总的来说《麦收》和《生于妓院》这两部纪录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视角的不同,《麦收》是通过那几位工作的视角,而《生于妓院》是通过童真的孩子的视角。但是它们两者都表现出了一个主题,对女的关怀,这也是引发我思考的原因之一,她们都以一种所谓的“弱势群体”的视角展现出了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让观众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在我们生活的舒适区外还有一群人还活在黑暗的淤泥之中。

                                                                                    来稿:王雨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闻报道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闻报道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新闻报道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闻报道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