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 正文
万里蹀躞根雕情 韬光逐薮龙马魂——记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雕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木雕艺术家 李松涛
来源:财讯网 2022-08-22 17:24:10

“腐根断枝随水流 ,一生辉煌至此休 。幸遇惜才痴雕客 , 枯木逢春再千秋。”在镇宁县双龙山的阳花关,只要天气尚佳,就能听见锤 锉叮当作响。闻声寻去,便可看见一瘦削的中年男子怀抱树根进行雕刻,他安静投入如斯,周遭的时间仿若静止,世间的纷纷扰扰也好似都与他无关。

“择一事 , 终其身”, 早在青年时期 , 他就将木雕作为毕生的事业 ,呕心沥血三十余载。他将“龙马”视作自 己艺术创作的语言符号,在承袭传统技艺的同时,又不与流弊相混。道在日新,不新则死,他立足时代前沿不断创新工艺,为其注入了新鲜滚烫的血液 。

他,就是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雕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木雕艺术家——李松涛。

下求索数十载青衿之志终其身

李松涛先生于1969年生于贵州省镇宁县江龙镇的一个布依族村落 。尚在童稚 之时 ,他就偏爱用手蘸着河水在青石板上作画 。年岁稍长 ,无奈家中贫苦 ,只得辍学 ,但心向美术的他 , 开始买书自学素描和水墨画 ,他终于考上了贵州省艺术学校 ,但迫于囊中羞涩 ,只能在街边以手蘸墨 ,卖字画为生。恰逢在江苏卖指书之时 ,他看见一名腿脚不便之人在街边售卖根雕 。受此启发 ,他心想自己空有一手美术技艺 ,何不将其融于木雕创作 ,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 。于是打道回府 , 只身上山寻找树根 , 自此走上了木雕艺术的创作道路。

贵州本就地处偏远 ,江龙镇的贫苦落后更是自不待言 。不再兜售字画的李松涛先生没有了经济来源 ,生活愈加窘迫 。纵有母亲的精神支持 ,也抵不住村里人的横眉冷对和指指点点 。一气之下 ,他搬入了山上的一个岩洞( 叫花洞) , 白天靠着同学好友白米、面条的接济 ,晚上就点一盏煤油灯 , 彻夜钻研木雕技艺 。古有达摩祖师洞中参禅 ,今 有松涛先生洞中习技 。他在山洞中一住就是半 年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 ,终是耗尽心血打磨出了 第一件木雕作品 ,还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卖出了八 百元的好价钱。

一卖成名 ,江龙镇的政府领导多次派人前去 请李松涛先生“ 出洞”,并提供居所让他潜心木雕 事业 。与此同时 ,一位县城来的贵人无比赏识李 松涛先生的作品 ,两人一拍即合 ,一个出资一个 出技 ,于1994年合作在镇宁县城创办了贵州省 首家仿古家具厂 。仿古家具一经推出 ,便获得了市场青睐 ,甚至远销湖广两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 一场生产事故突如其来,拖垮了整个厂子 。李松涛先生只得复 又返乡 ,但他凭借着好手艺 ,不久便在镇宁东山再起。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在他手中好似活 了起来 ;人间草木 ,开花拔节 ,寓意着顽强 坚韧、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 ;雄鹰战马 ,振 翅嘶鸣 ,寄托着向上行进的东方神韵 。鬼 斧神工、形神兼备的雕刻技艺令李松涛先 生的木雕店门庭若市 ,订购木雕作品的顾 客纷至沓来 , 源源不断 。不仅如此 ,李松涛先生的作品甚至在海外以数十万人民 币的高价拍卖售出 ,在海内外市场都深受欢迎与喜爱。

与不似塑艺境龙马精神承国魂

李松涛先生的木雕创作曾一度陷入创作瓶颈之中 ,他深知想要在木雕业中脱颖而出、不落俗套 ,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又可以为大众 所接受的经典艺术符号 。寻遍世间之物 ,李松涛先生仍一筹莫展 , 就在此时,青年时期的艺术沉淀发挥了作用 ,受徐悲鸿大师“ 马”的启发 ,李松涛先 生突然有了灵感 。他在“ 马”的基础上 ,又引入了“龙”的概念 ,融合而成“龙 马”这一意象 。“ 马”本身便有招财吉祥之意 ,而“ 龙”则是华夏子孙的精神象征。

自古来便有许多迁客骚人以“ 龙马”为题进行艺术创作 ,但他们的作品大都以龙头马身合体 ,或者仅将身披火焰的骏马称之为“ 龙马”。在李松涛先生看来 ,这些只在形象的意象表现还远远不够 , 因为很多作品都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 ,缺乏龙的张扬霸气与马的奔放狂野 。千百年来 ,很少有人能够突破这个瓶颈。

而李松涛先生本人也同样受困其中 ,他百折不挠 ,不断参悟中华千年文明—“龙马精神”他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探索 ,了解到先人对“龙马”的外在认知 :有着修长的颈项、刚劲 有力的鬃与尾 ,引颈长啸之时 ,其神采骏逸之 姿 ,伟岸无比。它既威严又有朝气 ,能追月逐日、乘风御雨。

一日 ,李松涛先生在一本书里看到齐白 石老先生说“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的跋语后 ,豁然开悟 。于是他大胆借用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手法 ,创作出了独树 一帜地属于自己的“ 龙马”形象 , 在 “ 似与不似”中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在创作中加以想象 ,不拘泥于对物体的具体客观形象描绘 ,着重强调了对情感 的抒发和主观意愿的表达 。李松涛先生“ 以形写神”,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 “ 龙马”的精神气魄 ,使得其木雕作品极具艺术张力 ,从而达到东方美学中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崇高意境。

龙马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图腾 ,其中蕴含的“龙马精神”, 更像是来自远古的呼唤与呐喊 ,是一代又一代华夏人的精神符号 ,是中华人民族千百年来所崇尚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不止、积极进取的民 族精神。它还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与象征 ,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与神韵气魄。

物致知诲后辈心想未来引同侪

“ 任何一种艺术都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谈及艺术创作时 ,李松涛先生如是说 。在李松涛先生手中 ,一件木雕作品的创作周期大概是三个月 ,其实一月就能完成作品的基本架构 ,但是在剩下的两个月中 ,他会不断研究作品死角 ,秉持着“ 哪怕只是一千元作品的报酬也要将其精雕成高品质的艺术精品”的工匠信念 ,不断精进修改。

在有了工匠技艺的基础之后 , 李松涛先生还强调艺术的眼界和高度 。他认为跟着师傅可以学到精湛的刀工技 艺 ,但作品的思想性和灵魂性 ,需要天赋和悟性的加持 。一 味模仿古人技 艺、因循守旧的作品只能称为工艺品 ,而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个人思想的才能 触及艺术品的高度 。“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一直是李松涛先生的艺术追求 , 他认为纵有再高的技艺手法 ,要是不能从心出发 ,没有眼界 ,思想平庸 ,创作出的作品也不会耐看。

在教诲后辈之时 ,李松涛先生从不私藏自己的技艺 , 而是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倾囊相授 。他深知自己青年时期就是吃了没有老师教导的苦 ,在美术学习上走了许多弯路 , 因此他希望竭尽所能给予心向艺术的后辈关于技艺刀法和艺术感悟上的指点。他不怕后辈超越自己 , 因为李松涛先生自己也在不断格物致知 ,在木雕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体悟 ,萌发新的思考 。他还希望未来的木雕从业者能 够在以手艺维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 ,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创作自己心中所思 所想 ,所感所悟的艺术作品 。以创新思维去推动木雕行业的大局发展。

胸怀决定高度 ,正是这样的胸襟 ,加之炉火纯青的技艺 ,李松涛先生终 于成为木雕业翘楚 。在进行木雕创作的同时 ,李松涛担任贵州省工艺美术 协会雕塑雕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一职 ,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任职期间 ,李松涛先生将自己的个人作品展的筹备搁置一边 ,而是十分 关注地区文化的发展 。安顺作为夜郎文化的发祥地 , 也已建造了许多景区进行文化宣传 。但李松涛先生认为 ,缺乏人文景观的单一 自然景观是不够有吸引力的 。他殚精竭虑 ,希望将木雕艺术与夜郎文化进行糅合 ,终于萌生了召集当地木雕人才在景区参与比赛 ,将产出作品在景点展览的初步构思 。此举既可节省资金 ,又可在宣传景点的同时将木雕人才推广出去 ,还能激励木雕创作者进行创作 ,可谓一箭多雕。

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 ,为了让这种文化进一步得到一定的展示和尊重 ,2022 年 3 月 ,李松涛在自身经济不宽裕的条件下 , 义无反顾地承包了镇宁县簸箕村一千多亩的邻水荒山 ,用来打造一个黄龙 湾《古夷人民族文化园》,在不动山体的基础上 ,种植各种花草 ,加快荒山绿 化 ,改善环境作用 ,在乱石中将采用少数民族的各种传统图案、雕塑、雕刻等 彩绘方式 ,让艺术表达出语言所不能抵达的境界 ,成为灵与魂相约的港湾 , 展现出少数民族先辈们的生活文化史 , 弘扬民族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让荒 山演绎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吸引八方游客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对木雕艺术的鉴赏者们 ,李松涛先生也有着一些期许 。他希望鉴赏者可以用心去体悟一个木雕艺人的作品 ,用自己的   想象空间去领会创作者的美好愿望 ,用心与心的沟 通完成与创作者在思想和灵魂上的碰撞与交流 ,从 而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与感动。

在人心浮躁的快节奏现代社会 ,李松涛先生不 闻凡间事 ,雕刻满山情,秉持着匠心精神 ,木雕的传 统技艺和艺术体悟承继与传递 。他以木为根 , 以心 运刀 ,雕就了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 ,也雕 就了华夏文化的民族脊梁和美好希冀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李松涛先生的木雕事业也定会随着他手 中一匹匹刚健奔放的“龙马”,展其骥足 , 日驰千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雕刻 专业 雕塑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闻报道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新闻报道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新闻报道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新闻报道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