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内容页
一亿亩的绿色答卷丨阿拉善:风停沙驻草木生 产业随绿入画来
来源:阿拉善融媒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5-10-22 16:34:15

挖苁蓉、种梭梭……秋日的阿拉善褪去了夏日的燥热,却丝毫未减人们与沙抗争、向沙掘金的热情。

天刚蒙蒙亮,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的牧民潘多柱便和家人一同拿起工具,朝着自家的梭梭林进发,准备采挖肉苁蓉。清晨的沙漠还裹挟着未散尽的寒意,寒霜凝结在梭梭的枝叶上,57岁的潘多柱踩着冰冷的露水,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梭梭林。


(资料图)

“十年前谁能想到,这‘沙漠人参’能成为咱们的生计依靠,如今咱们靠它也能过上安稳日子。”这位当地小有名气的梭梭种植大户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扒开表层的沙土,肥嫩饱满的苁蓉根茎逐渐显露,眼里闪烁着喜悦与自豪的光芒。

然而在十几年前,巴彦乌拉嘎查还是一片黄沙漫天的荒芜之地。“那时候,嘎查牧民眼睁睁看着黄沙一步步逼近,草场一点点缩减,‘沙进人退’的无奈场景就在眼前,却只能偷偷抹眼泪。” 潘多柱回忆起过去的日子,语气中满是感慨。

转机出现在国家生态补偿政策落地之后,让陷入困境的牧民们看到了希望。潘多柱率先把目光投向了耐旱、耐贫瘠的梭梭,他觉得或许这是改变家乡面貌的突破口。

可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头三年,他就栽了不少跟头。一开始小规模试种梭梭,还算顺利,可当他信心满满地打算种植300亩时,一场意外却让他遭受重创,新种的梭梭几乎全部枯萎,成活率低得可怜。“现在才知道,在沙地里种树根本不能凭蛮干。浇水的时间很关键,浇早了会烧根,浇晚了幼苗又会渴死,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员,都很难精准把控。” 潘多柱说。

吸取教训后,潘多柱并未气馁,揣着干粮走遍周边治沙点取经,还请来吉兰泰镇农牧业服务综合保障中心的林业高级工程师巴志峡,全程学习开沟、覆膜等梭梭种植技术。第四年,梭梭成活率从30%飙升至94%,荒芜沙地终现连片绿苗、焕发生机。

看着长势喜人的梭梭,他又萌生了通过梭梭嫁接肉苁蓉创收的想法,于是便带头试着种。“一棵梭梭能接三四个苁蓉,每亩产鲜苁蓉50多公斤,晒干后一斤能卖几十块,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潘多柱告诉记者。

而今的巴彦乌拉嘎查,早已焕然一新。整个嘎查已经种植了20万亩梭梭,其中5万亩成功接种了肉苁蓉。曾经因为环境恶劣搬走的十几户牧民,看到家乡的变化后,陆续回到了这里,重新开启了在家乡的生活。

巴彦乌拉嘎查的蜕变,是阿拉善牧民践行 “生态致富” 的生动缩影。在阿拉善右旗,另一位治沙人也用坚守书写着相似的故事。

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新呼都格嘎查,风沙依旧带着几分凛冽,却挡不住付俊年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眼下,正是秋造的关键阶段,在这片曾被黄沙肆虐的土地上,付俊年正带着40多名工人,照料着眼前1000多亩刚种下不久的植被,而这只是他今年治沙种植计划的一部分。今年,他已累计完成6500多亩的种植任务。

“打小就在沙尘暴里长大,那时候风沙一来,天昏地暗,出门都得眯着眼,草场被埋,日子难挨呀。”提及与沙抗争的初心,付俊年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作为土生土长的阿拉善右旗人,风沙是刻在他记忆里的“痛点”。2015年,看着家乡的土地被黄沙一点点侵蚀,他下定决心:“不能让沙子把家给吞了,得试着治治。”

从那时起,付俊年便一头扎进了治沙事业。治沙从来不是易事,他从最基础的工程固沙做起,带着人在沙地里扎草方格、筑沙障。当下,前期的工程固沙早已顺利结束,一道道整齐的草方格也已全部压完,像一张张“网”,牢牢锁住了流动的黄沙。但这只是第一步,要让沙地真正“活”起来,还得靠植被。于是,耐旱耐贫瘠的梭梭成了他的首选,搭配着人工种草,他在沙地上一点点“织”起绿色。

这些年,付俊年几乎天天泡在沙地里,从选种、育苗到种植、管护,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他就四处请教专家,带着工人一遍遍摸索。风沙大的时候,刚种下的幼苗容易被吹倒,他就领着大家一棵棵扶、一遍遍加固。汗水洒在沙地上,换来了成片的绿意,曾经裸露的沙丘,此刻渐渐被梭梭和牧草覆盖,风沙也不像从前那般“嚣张”了。

更让付俊年欣慰的是,治沙不仅改善了环境,还为自己和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的治沙种植项目每年能带来10万多元的收益,跟着他干活的40多名工人,也能靠着这份“治沙活”挣到稳定的工资。“一开始就想着治沙护家,没想到还能靠着这沙子过日子,现在看着这一片绿,心里比啥都踏实。”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梭梭,付俊年笑着说。

从被风沙“追着跑”,到主动“迎着沙”,付俊年用近十年的坚持,在阿拉善右旗的沙海里种出了希望。

“治沙不能只靠情怀,得让沙子能生钱。”阿拉善盟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中心主任张震的话,道出了绿富同兴的关键。截至目前,全盟已累计种植梭梭1026.3万亩,接种肉苁蓉151.3万亩,年产量达10050吨。通过“企业+基地+农牧户”模式,带动3万多名农牧民走上产业致富路,人均年收入3万元到5万元,部分牧户甚至达到10万元至30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阿拉善牧民在沙地里种出绿色希望,在治沙中挣得红火日子。那些扎根沙漠的梭梭,不仅锁住了黄沙,更扎稳了牧民的幸福根基,在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上,写就了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动人篇章。(杨学荣侍新元)

[责任编辑:张圆]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